现在位置:首页>兰花奖

《再会长江》导演竹内亮:长江是我的“岳母河”

发布时间:2024-06-06
来源:
分享到:

我们可以如何讲述“长江”的故事?跨越十载岁月,首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获奖者、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用他的热爱与专业,以影像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与会嘉宾共同为纪录电影《再会长江》北京首映启幕


活动致辞环节


金杉宪治(左)分享观影感想

纪录电影《再会长江》北京首映礼于6月5日在英皇电影城举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中国外文局总编辑高岸明以及国家电影局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出席活动,来自媒体、高校等各界的约300人现场观影。

追寻“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

十年前,竹内亮在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时留下了一个遗憾——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十年后,迁居中国南京的他决心弥补这一遗憾。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竹内亮于2021年再次踏上了6300公里的长江之旅。


《再会长江》剧照

这是一场与旧友们的重逢。从长江上的货船船长,到泸沽湖畔的摩梭族姑娘,拍摄团队沿途走访了十年前纪录片里的几位“主人公”。相隔多年或许一时难以相认,但不论是一个久违的拥抱,还是一场尽兴的酒局,都唤醒了彼此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这是一次见证圆梦的旅程。竹内亮十年前在香格里拉初次遇见十七八岁的藏族姑娘茨姆时,她每天做的事就是在景点附近抱着小羊,询问游客要不要花5块钱和羊拍照。如今,茨姆已从当年的腼腆女孩变成了落落大方的民宿老板。当拍摄团队一行走进民宿,感慨着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变化时,大家才恍然想起——茨姆当年的梦想正是开一间民宿。本次活动期间,茨姆也来到现场,共同回顾拍摄过程中的点滴细节。


竹内亮(左)与茨姆现场交流

讲述“长江”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刻画“人”的故事。竹内亮在完成十年之约的同时,也通过捕捉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生活,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人,进而感知真实的中国。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在现场致辞中表示,纪录电影《再会长江》中呈现的长江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当地人们生活与命运的变化。该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导演用纪实的手法,透过镜头客观、真实地向世界讲述了长江的故事,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

艺术的交流让我们走得更近

在首映礼活动上,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作为“日本观众代表”也分享了对《再会长江》的观后感。他表示,《再会长江》细致地展现了十年间长江沿岸民众生活的转变,令人观之备受感动;同时,借助于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也让日本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中国各地壮美的景色。中国和日本都有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希望中国的观众们有机会也能够多到日本看一看。


活动现场

现场观影后,有日本留学生问竹内亮:“您觉得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竹内亮表示,这种喜爱之情都是相互的,“因为我喜欢中国文化、中国人以及他们的故事,所以中国观众才会同样地喜欢我”。在谈及“长江对于自己的意义”时,身为中国女婿的竹内亮坦言,“共同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我对长江有着‘家人’一般的感情。不过长江毕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所以更准确地来说,长江应该是我的‘岳母河’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关于情感沟通的艺术,《再会长江》不仅承载着竹内亮与中国的情感,更打开了中日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友好交流的全新窗口。近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谈及该片时表示:导演和主人公用真诚和善良跨越时间、空间、语言和民族,带给人们共通的感动。希望有更多日本媒体和艺术界人士讲述客观、真实、鲜活的中国故事,不断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再会长江》剧照

此前,《再会长江》在日本、中国的多个城市进行路演期间,竹内亮曾感慨:“让我觉得很意外的是,日本和中国的观众在电影同样的片段发笑、在同样的片段流泪。原来我们的感受竟是如此相似。”——正是艺术的交流,让我们发现彼此的共通之处,从而走得更近。


《再会长江》电影海报

《再会长江》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金农联文化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已于2024年5月24日在国内正式公映。

兰花奖

品牌项目

数字出版

国际传播

协同创新

战略研究